2025年7月11日,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海润扬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走进渝北区石船镇重桥村,围绕当地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开展实地调研活动。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等形式,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助力乡村振兴。

从“一株苗”到“千亩园”:廿载耕耘培育甜蜜产业
重桥村自2002年起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产业,是重庆市最早建立的葡萄基地之一。目前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亩,主要品种为“巨峰”和“玫瑰香”。2005年,“党员葡萄科技示范基地”正式挂牌,党建引领成为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如今,重桥村葡萄年产值达2000万元,亩均收益突破2万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这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支部领路、党员示范、群众跟进”的乡村治理模式,更体现了村民对产业发展的坚守与专注——“二十年只做一件事”的定力,让这片土地孕育出独具特色的“甜蜜经济”。

从“经验田”到“科技田”技术短板制约产业升级
尽管产业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农户仍依赖传统经验进行施肥、防虫等管理操作,缺乏科学指导,在遇到突发病虫害时往往束手无策。此外,暴雨导致果实腐烂、鸟类啄食等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最怕下雨天,熟透的葡萄很容易坏。”一位村民坦言。同时,农忙季节用工紧张也成为制约因素。采摘、运输等关键环节人力短缺,影响整体运营效率。这些问题表明,要实现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技术升级、管理优化、产业链延伸等多个维度系统发力。


从“集市卖”到“线上销”:多元渠道拓展市场空间
面对传统销售渠道的局限,重桥村积极尝试多元化营销方式。除了游客入园采摘外,部分农户借助线上平台发布信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田园生活。优质葡萄每斤售价可达10元,普通果约8元,凭借良好口碑积累了一批稳定客户。
“我们现在主要通过网上平台推广采摘信息,让更多人知道我们的葡萄园。”村民熊大爷表示,“这种方式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让更多人了解乡村、亲近自然。”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融合模式,既满足了都市人群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为农产品打开了新的流通渠道,有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从“出点子”到“落实地”:科技赋能助力提质增效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团成员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一是加强数字化推广能力培训,帮助农户更好地运用短视频平台、社交电商等新兴工具进行宣传引流,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客流量;二是探索“篱下套种”模式,在葡萄架下种植蔬菜、中药材等作物,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也能实现村民日常饮食的部分自给;三是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如防雨棚、声光驱鸟器、智能灌溉系统等,有效应对防雨、防鸟、防虫等问题,提升果实品质与产量;与高校志愿服务队、返乡大学生建立合作机制,在农忙季提供短期支援。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航运学子深入乡村一线,聚焦重桥村葡萄产业发展难题,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破解难题,用热情连接城乡,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实践团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助力更多乡村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