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海润扬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渝北区石船镇石壁村,开展了一场关于乡村振兴与生态修复的深度调研。此次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石壁村如何从昔日矿坑废墟转变为今日绿意盎然、文旅融合的新典范。

从“采矿地”到“生态园”:矿山修复重塑绿水青山
上世纪60年代,由于长期采矿活动,石壁村的土地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然而,自2012年矿区全面关停后,当地政府因地制宜,通过科学规划和生态治理,将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逐步修复成集科普体验、休闲观光、生态康养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如今,石壁村内的矿山公园拥有12个水矿坑,宛如镶嵌在铜锣山山脉的一串珍珠,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据公园运营部工作人员李敏介绍,去年志愿团宣传后,景区知名度显著提升,游客量同比增长40%,岩壁植被覆盖率提升至75%,湖面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已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一位正在清扫园区道路的环卫工人感慨道:“以前这儿一片荒凉,现在可热闹了,很多城里人驱车专程来打卡!”矿山公园的建成不仅恢复了村庄的自然美景,还成为周边产业发展的关键支点,带动了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从“靠山吃山”到“家门口就业”: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随着矿山公园的开放,石壁村的乡村旅游迅速升温,村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卖菜婆婆和爷爷们的小摊上摆满了新鲜的蔬菜,“过去菜多了只能烂在地里,现在游客一多,随便卖点就能补贴家用。”她一边擦拭着番茄上的泥土,一边笑着说。68岁的石壁村村民周桂英(化名)正将新鲜采摘的番茄、玉米整齐码放在“便民售卖区”,村里给统一制作了‘石壁村生态蔬菜’标牌,并免除了摊位费,一早上能卖出几十斤。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在矿山公园里,许多村民穿上了统一制服,成为了安保员、保洁员、讲解员等岗位的新成员。“现在每月有固定收入,还能照顾家里,不用再外出打工了。”一位工作人员言语中充满了对当前生活的满足感。根据石壁村村委会的介绍,围绕“就业增收”目标,村集体联合矿山公园运营方推出了“岗位优先”机制,其中保安、保洁、设施维护等岗位均优先聘用本村村民,留守老人、低收入群体占比超60%。



此外,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图书馆,为村民提供了学习的空间,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提升。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也为石壁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生态美”走向“百姓富”:绿色转型推动乡村振兴
石壁村的转型发展充分体现了绿色生态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通过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相结合,石壁村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护山”的理念转变。这一绿色转型不仅重塑了村庄的生态面貌,更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提升了生活幸福感。村民们从生态环境的改善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未来,学院将持续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推动乡村绿色转型、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