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程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

作者:  审核人:  来源:   时间:2017年10月25日 17:26    点击数:

    根据渝教高发(201710号文件,重庆交通大学船舶工程专业群获得重庆市本科院校特色学科专业群立项,为充分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我校船舶工程专业群将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专业群建设,调整优化专业群结构,改善教学条件,强化专业特色,服务地方船舶产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现制定专业群建设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目标

以国家及重庆船舶工业“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思路及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为导向,构建与重庆船舶工业全产业链发展需求高度吻合的重庆交通大学船舶工程完整人才培养体系,为重庆乃至全国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撑。

以制度机制创新、专业结构与方向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教育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等为重点,建设多个专业与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着力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并开展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重庆乃至全国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船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本项目实施,取得一批成效显著的教学科研成果,使重庆交通大学船舶工程学科专业水平达到西部一流,全国上游,在国内具有较高影响力,成为西部地区船舶工程教育高地和全国船舶工程人才培养重要增长极。

二.建设理念与思路

1. 建设理念

坚持以船舶工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产学结合、科教融合、改革创新”为办学理念,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重点开展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的条件建设、能力建设、特色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群的综合效应,打造高水平的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为重庆乃至全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2. 建设思路

1)经过学科专业方向的优化调整,贯通“整船设计建造、船舶配套、船舶营运管理”全产业链条,实现学科专业群中各专业与船舶产业链各环节的无缝对接。

2)以教育教学改革与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条件建设为基础,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的建设,促进学科专业水平的全面提升。

3)强化产教结合。在已有办学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新建若干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企业工程师教学指导工作站、校企联合教学团队、校企联合专业委员会等措施,进一步开展与重庆船舶行业的紧密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船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4)实施科教融合。以创新实验班为载体,选拔拔尖人才,实行分类培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校企双导师制度、提倡行业大师进学校、科研成果进课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的群拔尖人才。

三.建设的具体目标、内容和举措

(一)制度机制创新  

1. 建设目标  

紧密围绕国家及重庆船舶工业“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思路及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求,建立群内专业办学规模及方向动态调整机制。实施群内“主干专业+拓展融合课程”改革,建立跨专业选课制度,突破既有的专业壁垒和学科专业边界,实现跨界融合、资源共享。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平台机构5个以上,建立开放、协同育人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改革,细化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协同联动机制,营造良好的船舶工程学科专业育人环境,创新船舶工程人才培养有效机制。建全教师事业发展与素质提高的长效机制,提高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建设发展的人才队伍保障水平。

2. 建设内容和举措  

紧密跟踪行业发展动态,准确掌握人才需求,实时调整群内专业及方向的办学规模,始终保持专业办学规模与水平与行业发展同步。  

群内每个专业把其余专业的3-5门核心课程作为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拓展融合课程(选修),供本专业学生选取;跨系和教研室建立融合课程研究小组,实施联合备课,联合教研。  

在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实践教学与就业基地”、“研究生创新基地”,聘请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作为实习辅导员,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研究生指导教师,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在校内建立“工程师教学指导工作站”,聘请企业工程师直接指导学生开展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建立“校企联合专业委员会”、“校企联合学术委员会”让企业专家参与群内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科研方向凝练等工作,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成果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之中;建立“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分别对学校的学历教育和企业的技能培训、成人教育开展合作教学。建立开放、协同的育人运行机制。  

④进一步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协同联动机制

完善校院系三级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强化教务处及教学办的目标管理、组织协调、监控评价和指导服务等职责,突出学术委员会在学科专业建设中的办学地位,形成职权明晰、流程优化的校院系三级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学业导师、辅导员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协同做好学生学业帮扶、科技指导、安全教育、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等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建立专业课程认证制度、教学目标评价制度、学生学年绩点评价制度、教学工作持续动态改进机制,修订完善学生实习管理办法、教师进修培训管理办法、毕业实习规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规定、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南、学生创新学分获取规定、基础课程中期诊断测试规定、学生学业导师制度、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方案、学生素质拓展讲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定,保障教学秩序的平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⑤健全教师事业发展与素质提高的长效机制,为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健全教师企业实践机制、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教学改革激励机制以及科研教学融合机制。以科研项目调研、教学方法研讨、教学质量评价、培养方案修订、实验设备培训、先进企业考查等多种形式和途径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增加教师与生产一线接触、与同行经验交流的机会。并通过教学改革激励、科研成果奖励等形式,调动教师主动提升个人能力、主动增强竞争意识,建立教师事业发展与素质提高的长效机制。

(二)专业结构与方向优化调整  

1. 建设目标  

紧密围绕国家及重庆船舶工业“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思路及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求,开展重庆交通大学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内各学科专业方向的调整优化,使之与重庆船舶工业现有产业体系及未来发展方向相适应,实现对重庆船舶工业完整产业链的全对接。新增专业方向3个,专业型硕士点研究方向1个。

2. 建设内容和举措  

1)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下新增游轮游艇专业方向;从2019届开始开设1个班的游轮游艇专业方向,对接重庆船舶制造整装企业当今与未来重点发展的主力船型。

2)在轮机工程专业下新增船舶动力装置专业方向;从2018届开始开设1个班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方向;从2019届开始开设2个班的船舶动力装置专业方向,对接年产值占重庆船舶工业60%的船舶配套企业。

3)在船舶电子电气专业方向下新增船舶电子电气设备专业方向;从2019届开始开设1个班的船舶电子电气设备专业方向,对接年产值占重庆船舶工业60%的船舶配套企业。  

4)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下新增现代造船技术研究方向;从2018届开始招收3-5名现代造船技术研究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引进一批新增专业和学科方向师资,并整合调整现有师资资源,吸纳部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每个专业方向组成5-8名教学团队,开展专业方向的调研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完成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课件等教学文件。与相关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新增相关专业方向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创新基地。

(三)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  

1.建设目标  

根据重庆乃至全国船舶工业的发展需求,本学科专业群以突出“现代造船技术与船舶机电装备智能制造”为特色,紧紧围绕工程实践能力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的主线,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等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探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工程人才等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体系。实施“人才计划”措施,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卓越工程师班”等为载体,深化工程教育模式改革,完成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验收。建立多层次培养机制,实施分类培养,以本学科专业群核心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为载体,开设“卢作孚创新实验班”。本项目通过开展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大幅提高重庆交通大学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的人才培养能力。项目建设期内,80%以上的学生参加各级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100人次以上;80%以上的学生参加企业实践教学半年及以上。每年为重庆乃至全国培养300-350名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船舶工程专业人才。

2.建设内容与举措  

1)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强化工程实践能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实行“讲座教授”制度,将每门专业核心课程4-8学时交给企业“讲座教授”专门进行工程案例的分析讲解。  

建立新型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推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三位一体”的贯穿式实践教学模式,积极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能力提升机制,形成层次化、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重庆船舶工业技术资源雄厚的优势,把企业产品研发中的重要实验项目作为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在企业的实验室、技术中心和生产现场完成课程实验教学,校企协同开展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  

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以本学科专业群支撑专业轮机工程、航海技术“国家卓越工程师”建设计划为载体,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改革。在大一进校时,根据高考成绩和志愿排序,组成“卓越工程师”教学班,“卓越工程师”实行小班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每年根据学生考核成绩和综合表现情况实行人员的动态调整。力争本项目期内完成2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验收。  

2)基于“科教融合”理念,构建突出创新素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认定与转换制度。建设一批优质特色创新创业课程。完善本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②实施“一院一赛一活动”行动计划,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专业性学科竞赛,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综合科技活动。

③发挥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科技平台、科研项目、创新项目等作用,形成贯穿全程、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实施双“三进”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船舶科研院所或企业合作,共建协同创新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平台,深度推进产学研合作双“三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即产学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学生进基地、进项目、进团队。  

建立多层次培养机制,实施分类培养。以本学科专业群核心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为载体,开设“卢作孚创新实验班”。按照“2+1+1”的方式将大学四年分为三段,分别开展后备创新人才遴选、科研创新训练、独立创新实践等活动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所有船舶与海洋工程本科生在前2年接受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结合学分绩点并通过面试、答辩等环节,从优秀的大二本科生中遴选部分后备创新人才;大三1年,所有后备创新人才接受科研创新训练,实行动态培养与管理,主要方式是通过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让1名硕士生导师在每招收1名硕士生的基础上,从后备创新人才中配给2名优秀本科生担任科研助手、参加高层次学科竞赛和综合创新实验等;大四1年,让学生相对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实践活动,以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实验技术开发项目等为依托实现拔尖人才培养。  

3)积极开展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重庆乃至国家船舶工业发展对船舶与海洋工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修订完善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专业的培养方案,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与船舶工业发展需求的全面对接。  

加强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优化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促进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  

推进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改革。完善导师遴选、评价和退出机制,强化与招生、培养、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的岗位职责要求,建设学术型、学术型与专业型、专业型三类导师队伍,完善校外导师管理制度。  

④强化专业型硕士培养。以船舶工业发展及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在从事以技术创新、开发研究为职业的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时,注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构成特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培养。大力建设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结合工程实际岗位,主要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训练,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

4)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从教学方法、课程组织、学习方式等方面着手改革,加快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采用专题化、模块化形式教学。通过课程大作业、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等形式,使学生分组完成实践性很强的小课题,提高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并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通过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库,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视野。

(四)人才培养方案重构  

1. 建设目标  

结合重庆乃至全国船舶工业发展需求和船舶行业特点,以“注重基础训练、强化工程实践、突出创新素质”为核心。重构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完成群内4个本科专业及新增3个专业方向、2个“卓越工程师”计划、“卢作孚创新实验班”和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完善。构建以产业发展需求模块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新编制修订相关课程大纲等教学文件。培养方案中新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符合现代船舶工程领域的发展要求,课程体系与行业的技术趋势紧密贴合,培养方案充分体现相关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和本项目其他建设目标和内容。培养方案通过“校企联合专业委员会”、“校企联合学术委员会”的论证审定。

2.建设内容和举措  

聚焦船舶工业产业发展需求,以协同人才培养为基础,体现“通识+专业核心+拓展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要嵌入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在本学科专业群内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培养方案的修改。  

②组建以院长为组长、教学副院长、科研副院长为副组长,学院教学办主任、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学科负责人为成员的本科专业和硕士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负责培养方案修订的调研、企业专家聘请、船舶工业发展需求和船舶行业特点,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撰写、课程大纲的修订编制工作。

③对市内外行业企业和相关高校开展大量调研,掌握我国及重庆船舶工业人才与技术需求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明确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内容和重点环节。组织“校企联合专业委员会”、“校企联合学术委员会”开展多轮研讨,充分发挥企业行业专家和高校教育专家的集体智慧,制定出台既符合教学规律,有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方案。  

(五)师资队伍建设  

1. 建设目标  

①以教学团队建设、科研团队为核心,大力引进和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教学名师。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加大支持力度,落实中青年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加强各级各类师资培训,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研修计划、海外研修计划以及国内培训计划。引进2-3名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或教学名师。引进相关“985”、“211”高校优秀博士6-10名,培养6-8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在职获得博士学位,3-6名骨干教师职称得到晋升,选送5-8名以上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3-5名教师获得双师证书。本项目实施后,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专职教师数量达到80人以上。

②引入工程大师、行业专家,聘任10-20名校外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授和讲座教授。建设培育一支在船舶工程学科领域专业具有学术能力与工程应用并重的西部一流的校企联合师资队伍。

2.建设内容与举措  

1)大力引进学术领军人物,引进和培育教学名师

①以学校“全球招聘学术领军人物”为依托, 大力引进高水平学术领军人物,选派一批年轻博士和科研骨干教师组建创新团队,在学术领军人物的带领和培养下,尽快成长为对本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的教学科研骨干,并形成强有力的船舶工程创新团队。

②以学校历届“十佳”教师为基础,培育校级、市级教学名师,并以教学名师为首,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学团队。  

2)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建立教师事业发展与素质提高的长效机制

①实施青年教师企业研修计划。根据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特点,具体实施青年教师“上船、下厂、进所”计划。定期选派1-2名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青年教师到整船企业、船舶配套企业、船舶设计研究院所进行进行实习,到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工作,并参与相关科研项目研究;选派1-2名轮机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航海技术部分青年教师到营运船舶上跟船实习,顶岗顶班工作,不断加强青年教师的工程实际经验。  

②实施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制定青年教师海外研修相关政策,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和进行访问进修。通过西部地区人才培养计划、国外访问学者计划,每年选派1-2教师到国外进修,使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国外船舶工程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和发展方向,大幅提高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为本学科专业群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奠定基础。

③实施青年教师国内培训计划。实施暑期青年教师创新型师资培训项目,每年选派3-4青年教师参加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进行的青年教师创新型师资培训,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实施国内访问学者计划,每年选派1-2青年教师到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相关知名高校进行访学。

3)完善校外兼职教师导师制度,组建校企联合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

利用学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吸引一批船舶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授,组建校企联合创新团队,针对行业的技术需求,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同时,通过企业的技术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支持创新团队进企业转化科研成果。从以项目合作为主,逐步转到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双方共赢共进,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学校科研教学的发展。  

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精英担任兼职教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实施讲座教授制度。根据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的特点,通过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互聘、组建稳定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对学校专业教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工程实践培训,使其具有双师素质,提高专业群校企联合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条件建设  

1.建设目标  

①以各类项目为依托,向交通部、重庆市、学校、学院争取专业建设经费,力争在本项目建设期内使教学经费投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总体规模。

②以资源整合和共享为目标,建立重庆交通大学船舶与航运实验中心,实现本学科专业群多专业实验资源共管工享。多渠道筹集资金1500万元及以上,建设本学科专业群的重大实验装备,使本学科专业实验装备达到西部一流、国内先进的水平。新建水上训练中心、自动化机舱、船模试验循环水槽、船舶结构实验室、船舶制造仿真训练实验室,新增实验项目20个,仪器、设备、软件新增80台套,年实验学生人时数达到25000人时。到2020年,力争实验室面积达到25000m2;实验设备资产总值达6000多万元。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打造“重庆市特种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航海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使之成为一流的教学、科研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新建7-8个大学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加强实验室运行管理,建立实验室开放的有效运行机制,实验室开放数量达到60%以上。

③依托学校图书馆系统,以“体现学院专业特色、有益补充校图书馆在专业资料方面的不足,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为建设目标。到2020年,学校图书馆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图书达到3000种,6800册;电子图书达到2420种(册);数据库达到34个。建设学院学科专业资料室,图书资料总量达到1万册。

加强课程建设,开发新增专业方向的课程3-4门,申报建设各级慕课1-3门,根据修订培养方案,完成群内各专业所有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实施“互联网+教学”计划,基于校园网开发建立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电子教案、视频教程、习题及习题解答等课程教学基本文件在线阅读和下载,形成线下、线上不间断课程学习平台。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特别是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依托各级规划教材项目、出版社规划教材项目开展教材建设,力争到2020年,出版各级教材10部以上。  

2.建设内容与举措  

1)积极拓展经费渠道,保障本学科专业群建设经费

重点申报并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美元贷款项目、国家卓越工程师建设项目、“三特”行动计划项目、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学校年度建设经费开展学科专业建设,主要用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学生实践活动等。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参与学科专业建设,采用与企业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形式,建设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

2)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完善本学科专业群实验教学体系

建立重庆交通大学船舶与航运实验中心,中心有学院直管,中心分专业下设船舶工程实验室、轮机工程实验室、船舶电子电气实验室、航海技术实验室,实现本学科专业群多专业实验资源共管工享。中心负责学院实验室建设的规划和规章制度的制定,负责实验人员安排的统筹协调,负责实验室建设项目的申报。各专业实验室负责实验室的运行管理和实验教学。将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使用纳入学校学院的整体规划,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实验教学资源,避免实验室的重复建设及资源浪费,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实验教学资源的效益。  

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美元贷款项目等渠道,建设本学科专业群的重大实验装备,在学校双福校区新建水上训练中心、自动化机舱、船模试验循环水槽、船舶结构实验室、船舶制造仿真训练实验室,使本学科专业实验装备达到西部一流、国内先进的水平。针对新增专业方向,新建船舶动力装置检测实验室,船舶振动实验平台等。  

加强实践教学与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已有的“重庆市特种船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航海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使之成为能为重庆船舶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的科教平台。积极申报“重庆市山区内河与库湖区船型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船舶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进一步丰富符合重庆船舶工业发展需求的船舶科研与教学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协作,新建一批大学生实习基地和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同时资源整合,建立校企共建、共享平台资源机制,充分利用重庆船舶企业的生产车间和技术中心,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开展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和研究生创新研究,构建协同创新与实践教学综合平台。  

结合行业发展的需求,加强实验课程的开发。并针对新增的专业方向和新建实验室,开发船舶阻力试验、螺旋桨实验、流线实验、船体结构实验、船舶振动测试、动力装置检测系列实验课程。逐步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程,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课程。  

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立实验室开放有效运行机制。进一步理顺和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制定出台实验中心主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员的各级工作职责。建立校、院两级推动实验室开发的运行机制,在管理上要把实验室开放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部分,建立稳定的经费调拨计划和渠道,将实验室开放工作作为考核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实验指导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导,通过系列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实验室的开放。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通过对学生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能力部分的考查,对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应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室开放活动。  

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融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将科研成果、教学改革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资源,充实和更新实验内容,将科研课题的研究内容作为课外科技活动与个性化实验的选题,解决教学科研割裂、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选题难等问题,使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与当代交通运输科技最新成果紧密结合,形成科研、工程实践与实验教学三者间的良性互动,达到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目的。  

3)加强学校图书馆和学院资料室在船舶工程学科专业领域图书资料建设

以本科教学审核式评估和船舶与海洋工程硕士学位点合格评估为契机,加大经费投入,建设学院专业图书资料室,积极与行业出版社联系,购置一批学术价值较高的专业技术资料,如船舶设计手册、船舶建造规范等。计划每年购置一批新出版的图书,及时添置新增专业方向的图书资料,满足学生日常阅读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需要。

4)加强课程资源条件建设

开发新增专业方向的系列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根据修订培养方案,完成群内各专业所有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积极申报建设各级慕课,开展系列微课比赛。实施“互联网+教学”计划,基于校园网开发建立船舶工程学科专业群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专业核心课程电子教案、视频教程、习题及习题解答等课程教学基本文件在线阅读和下载,形成线下、线上不间断课程学习平台。积极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特别是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依托各级规划教材项目、出版社规划教材项目开展教材建设。

(七)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  

1.建设目标  

①加大招生宣传,努力提高生源质量。群内核心专业面向全国18以上省(市、区)开展一本招生,上一本线的比例超过90%,群内所有专业第一志愿录取比例达到70%。积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和质量,研究生招生人数和第一志愿报考率逐年上升。

②积极拓展专业就业渠道,保持群内所有本科专业一次性签约率保持在8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5%。研究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8%。群内所有专业学生在国有大型船舶与航运企业就业比例达到35%,在重庆本地船舶行业单位就业比例达到30%以上。

③积极引导教师组织团队参加国家级、省级学科专业竞赛,每年组织开展1次校级或院级船舶工程专业群的学科竞赛或专业技能大赛,创建校级、院级学科竞赛品牌,形成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与创新活动模块与体系,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本项目建设期内,在全国大学生游艇设计大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中国大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交通设计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中获特等奖2-3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5-8项。  

④群内核心专业考研率保持在15-20%,上线率8-10%;支撑专业的考研率保持在10-15%,上线率5-8%。所有专业的出国升学率保持在1-2%。群内核心专业英语四级过级率超过学校所有本科专业的平均水平,研究生英语六级过级率超过学校所有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平均水平,支撑专业的考证率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

⑤毕业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自主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竞争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行业认可。大部分毕业生5-8年内成为船舶与航运企事业的技术骨干。

2.建设内容与举措  

1)加大招生宣传力度, 吸引优质生源

加大招生宣传力度,认真调研各省市船舶工业和航运业的发展状况,掌握各省市没年度高考及生源情况,及时调整各省市投放比例。结合“卢作孚实验班”、“卓越工程师班”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吸引优质生源。

2)实行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实行校院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积极拓展专业就业渠道,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重庆地方行业企业保持全年不间断紧密联系,随时掌握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通过实施贯穿式“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让企业提前了解学生,筛选学生,引导学生就业。实行4年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低年级开设相关选修课、高年级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设立大学生职业辅导中心,一对一指导,多形式指导学生就业。

3)实施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划拨专项经费,资助实施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每年定期的开展院内船模设计制作大赛、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与中国大学生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大赛校内选拔赛、船舶类专业技能大赛、船舶与航运科技文化活动节等科技创新活动。

4)实施考研辅导计划,推行“名校飞跃计划”

针对性开展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和专业课程的辅导。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学术讲座形式,积极组织学生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教授专家进行交流,让学生提前制定考研目标与计划。推行“名校飞跃计划”,鼓励学生报考国内外船舶工程领域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生。

5)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通过与学生回校交流、走访用人单位等方式,与毕业校友、用人单位等开展人才培养信息调查与反馈。掌握本专业群毕业生工作动态和取得的成就,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并反馈到后续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修正改进。促使本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行业发展动态保持一致,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的改进与提高。

(八)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科学研究  

1.建设目标  

积极开展研究生、本科生教育教学研究。本项目建设期内,申报各级教育教学研究项目8-10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3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3-5项。发表教改论文5-10篇。  

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本项目建设期内,申报国家级项目10-20项,承担省部级项目10-20项,承担横向项目20-30项,项目经费800-1000万元。获得校级以上科技成果奖2-3项。发表科研论文4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0篇以上。

2.建设内容与举措  

1)做实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及时应用推广教改成果

认真梳理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开展系列各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项目研究做到以解决教学问题为目标,符合教育教学实际,杜绝假大空的研究项目,项目研究成果做到及时。结合教学团队,组建教育教学研究团队。成立以船舶与航运为特色的院级教育教学研究所,在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指导下,规划和指导本学科专业群团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2)加强科技与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的结合,支撑重庆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

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国家及重庆船舶工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及重庆重大研发计划的前期立项策划和论证工作,力争先入为主。积极与重庆船舶与航运主管机关和科研机构对接,掌握行业科技信息与动态。以重庆船舶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契机,充分发挥船舶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积极与重庆船舶与航运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整合校企资源,开展重大创新产品的研发与相关科技攻关,努力为重庆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四.资金使用计划

项目建设周期为4年,总计投入经费300万元,2017年投入150万,2018年投入150万。使用计划如下:

1.制度机制创新    

2017-2018年,投入经费15万元。企业及相关高校调研费用,包括差旅费、资料收集费用、“工程师教学指导工作站”等校企合作平台机构的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等。差旅费2万元,资料收集费用3万元。校企合作平台机构的建设和运行费用10万元。

2.专业结构与方向优化调整

2017-2018年,投入经费5万元。专业结构与方向优化调整调研费用2万元,专家论证费用3万元。

3.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

2018-2020年,投入经费15万元。船舶与海洋工程“卢作孚创新实验班”开办费用10万元。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验收费用5万元。  

4.人才培养方案重构  

2017-2018年,投入经费10万元。企业及相关高校调研费用2万元,资料收集费用2万元,专家论证费用3万元,教学大纲编制费用3万元。

5.师资队伍建设  

2017-2020年,投入经费60万元。人才引进费用30万元,教师企业锻炼费用10万元,教师国内高校研修10万元,教师国内高校研修10万元,教师国外研修10万元。

6.教学条件建设

2017--2018年,投入经费10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2019-2020年,投入经费30万元,用于图书资料购置费用10万元,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出版费用10万元,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费用10万元。

7. 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建设

2017-2020年,投入经费35万元。招生宣传费用5万元,就业拓展费用10万元,各级学科专业竞赛费用20万元。其中2017-2018年用于各级学科专业竞赛费用10万元。

8.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科学研究  

2017-2020年,投入经费30万元。院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费用5万元,省部级及以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研究费用配套5万元,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配套20万元。其中2017-2018年用于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配套10万元。

 

 

重庆交通大学

0一七年六月


学院地址: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400074 
电话:023-62652621     023-62652495(传真) 邮箱:hhxy128@cq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