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航运业正迎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超级周期”,清洁低碳与智能转型正加速推进。为新时代航运转型提供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推进航运产业师资能力提升,由全国现代航运产教融合共同体主办,大连海事大学承办、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协办的首期智能低碳航运研修班,于2024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大连海事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共同体内17家单位的50多名领导、工程师、教师参加了本次研修班。我院张钊、雍青青、宁芳老师前往参加了此次研修。
本次研修班得到大连海事大学、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等共同体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大连海事大学副校长曾庆成、华洋海事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善利、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陈晓琴、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主任孙武等出席开班仪式。
雍青青老师被选为研修班学员代表,在开班仪式上进行了致辞。雍青青在致辞中提到,作为航运业的高校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与科技创新的使命。当今世界科学已发展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新阶段,航运业的智能低碳技术亦是在原有学科基础上融合了材料、力学、自动控制、数学算法等知识。只有我们不断跟进行业前沿,积极拓展自身研究边界,践行产学研协同,才能培养出适应世界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与此同时,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做出怎样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该如何创新,需要不断思考、探索与尝试。末尾雍老师向与会领导与同仁发出诚挚邀请到重庆交通大学交流指导。
此次研修班以“智能低碳航运”为主题,涵盖了MASS发展现状与趋势、船舶自主航行关键技术与系统、船舶综合自动化与智能化、航运碳中和政策与路径等多个前沿议题,由大连海事大学、中国船级社上海规范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711研究所、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的行业资深教授、高工及研究员完成讲授。
期间我院教师与专家展开了深入交流讨论。张钊老师就船舶自主避碰技术提出,目前多在游艇测试,而大型船舶是未来自主避碰应用重点,如何针对大型船舶开展自主避碰策略?专家指出,除了开阔水域,狭窄水域及交通流密集水域多船避碰是未来值得深入研究的点,除了躲避防碰措施外,与对面船舶交互协调避碰可能是一种有效措施。
雍青青老师就通过对国际海事组织(IMO)和欧盟(EU)等国际机构为控制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而制定的法规和政策,包括MARPOL公约附则VI、IMO数据收集系统(DCS)、能源效率现有船舶指数(EEXI)、碳强度指标(CII)以及欧盟的监测、报告和验证(MRV)法规和排放交易系统(ETS),与专家展开探讨,她提出现有针对航运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估,除了对不同替代燃料展开,还应对相应增加设备或电池的制造和报废处理的碳排放计量,专家认为这是目前的不足之处,可以对这一细节深入展开研究,而且目前也非常缺少相关研究人才,希望能就该问题将来一起合作研究。对于新型技术往往面临投资风险,企业难以支持的现状,CCS行业专家建议先同步申请国际与国内专利,对技术进行保护,而后在公务船这类愿意尝试新技术的项目上进行实验。
宁芳老师就远洋船员的医护救助问题与行业一线专家展开探讨,专家指出在大学期间为学生进行医学常识及紧急救助普及是必要且颇具特色的培养环节。
研修班还安排了宝贵的实践环节,分别是参观由大连海事大学牵头建设的全球首艘集远程遥控、自主航行及科研实训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船舶“新红专”轮,以及大连海事大学与相关校企的“航海模拟器”、轮机模拟器”。老师们分别在模拟器上体验了驾驶游艇避让桥墩、LNG船发动机点火到油-气转换设备操作。在模拟驾驶环节,雍老师驾驶20分钟不到就出现晕船和呕吐症状,深切体会到复杂海况及船上工作环境的不易。这些经历在将来带学生实习实训环节积累了宝贵经验,并且增加了对学生在船上实习工作的理解与共情。
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研修班的深入学习和交流,不仅掌握了低碳智能航运船舶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还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激发了灵感,未来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为推动我国航运业向智能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悉我校作为全国现代航运产教融合共同体副理事长单位及师资能力提升与资源建设分委会副主任单位,将与各方携手共进,推动我国现代航运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为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船员队伍提供坚实支撑,为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