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名,书写乡村振兴的“渝北答卷” ——“海润扬帆”实践团赴渝北调研纪实
作者:曾丽琴 周香邑/文 罗浩玮 王洪宇/图 审核人:周德贵、王东 来源:学院团委
时间:2025年07月19日 21:21 点击数:
2025年7月9日至15日,重庆交通大学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海润扬帆”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重庆市渝北区石船镇及周边7个村落,开展以“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文化振兴、城乡融合”为主题的调研与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田间地头、社区院坝、矿山遗址,用脚步丈量乡村变迁,用镜头记录振兴图景,用行动助力基层发展。
科技兴农赋新能,智慧农业启新程
在重桥村,葡萄产业已成为村民增收的支柱。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超过600亩,主栽品种为“巨峰”和“玫瑰香”,年产值达80万斤。在“支部领路、党员示范、群众跟进”的发展模式下,葡萄产业蓬勃发展。然而,面对技术短板、管理粗放、市场拓展难等问题,实践团提出加强数字化推广培训、探索“篱下套种”模式、引入现代农业技术等多项建议,助力产业升级。

葛口村则实现了从传统柑橘种植向现代化蔬菜产业的转型。通过土地复耕计划,将原有30亩柑橘园扩展为150亩蔬菜基地,采用立体套种技术种植叶类与果类蔬菜,提升土地利用率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引入喷灌系统、利用御临河水源建设高效灌溉体系,并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提升村民专业技能。借助“背篓专线”轨道交通,农产品顺利进入城市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带动经济发展。

青龙村和天险洞村则聚焦智慧农业,探索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青龙村引入高效雾状喷灌系统、恒压打药系统及土壤监测器,显著提升柑橘产量与节水效率;天险洞村则结合生态旅游与社区团购,通过土壤监测与水肥一体化技术提升蔬菜品质,并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两个村庄以“智慧”为核心,推动农业向精准化、高效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动力。

产业转型促振兴,农旅融合富乡村
在民利村,实践团见证了四年来的蝶变历程。曾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基础薄弱的小村庄,如今已发展成为集种植、采摘、观光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村。依托“村民土地入股”模式,村里建成了占地1931亩的李子产业园,并每年举办乡村旅游节,吸引超万名游客,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地铁4号线的开通,不仅改善了村民出行条件,更打通了城乡资源流动的通道,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对接,为乡村注入发展新动能。

石壁村则从“矿山伤疤”转变为“生态银行”,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范例。曾经因采矿导致生态破坏的矿区,在科学规划和生态修复后,逐渐蜕变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矿山公园。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村民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靠山致富”的转变,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如安保、保洁等岗位不断增多,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村中图书馆的建立,也进一步推动了知识传播与技能提升,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背篓专线连城乡,轨道上的“共富菜篮子”
“背篓专线”作为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的一部分,自2022年6月开通以来,已成为连接乡村与城市的重要纽带。每日通过该线路进入市区的农产品总量超过3吨,惠及200多户乡村家庭。线路终点附近的防空洞被改造为助农空间,为菜农提供交易与交流场所,民警全程护航保障安全,市民热情参与支持,城乡温暖相拥,形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实践团成员与菜农共乘专线,在交流中深刻体会交通改善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以及城乡融合中蕴含的情感温度与社会意义。


文化浸润育新风,蓝色梦想进课堂
在石船镇社区,实践团举办了“知识启迪心灵,梦想启航未来”主题活动,通过海洋文化讲座、环保帆布袋绘画、彩纸船折叠与模拟航行等多元形式,激发孩子们对海洋与船舶的兴趣,普及科学知识,点燃探索热情。活动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走向深蓝、探索未知”的梦想种子,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为乡村社会和谐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青春脚步丈山河,实践书写振兴卷
此次调研与实践活动,重庆交通大学“海润扬帆”实践团深入乡村一线,见证科技赋能下的乡村产业转型、生态修复、文化振兴与城乡融合,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实质性变化。从民利村的农旅融合、石壁村的生态修复、重桥村的产业升级,到葛口村的现代农业、青龙村与天险洞村的智慧农业,再到“背篓专线”的城乡连接与文化活动的精神浸润,一个个鲜活案例展示了科技与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
未来,乡村振兴仍需技术落地、人才回归与产业振兴协同发力。重庆交通大学将持续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引导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用科技之光点亮乡村未来,以青春之力书写时代答卷,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