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上午,学校王平义副校长带领产学研合作处、科技处、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负责人到中船重工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
在交流会上,王平义副校长介绍了学校历史发展沿革、学校目前学科专业、科学研究与产学研合作总体情况,特别是在新时代为了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与产学研合作如何面向新产业领域进行结构及方向调整的思路和措施。王平义强调,中船重工是国家航母级中央企业,中船重工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及下属企业与学校船舶、机电、轨道交通、信息、材料、航空等学科专业有很高的融合度。希望学校与中船重工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换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通过合作,在人才、技术、装备和平台等方面实现共享协同,达到合作双赢。
中船重工重庆船舶工业公司总经理李程向学校介绍了中船重工集团及重庆船舶工业公司的企业结构体系和主营业务。李程重点介绍了中船重工在重庆战略布局组建中船重工西南装备研究院的情况,中船重工计划投资4.6亿元,整合中船重工在全国28家研究院所科研人员,搭建高端、开放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重庆乃至全国船舶工业、国防工业的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李程非常欢迎学校与中船重工集团及西南装备研究院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换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特别希望学校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给与中船重工集团及西南装备研究院大力支持。
中船重工西南装备研究院李峻林副院长具体介绍了中船重工西南装备研究院根据国家重点发展方向,结合重庆船舶工业基础,在动力装备、新能源、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八大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换。
学校科技处处长梁波、产学研合作处处长简晓春、航运与船舶工程学院院长雷林、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钟厉,中船重工重庆船舶工业公司总经理助理廖常义、综合处处长徐戎、人事处处长赵雪飞等参加交流会。双方还就下一步签署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研究生实习基地、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和多学科交叉研发平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附: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介绍
重庆船舶工业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原名四川省第六机械工业局,1983年改制为重庆船舶工业公司,是“三线”建设在内陆的造修船及产业链齐备的产业基地。经过不断调整转型,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重要的科研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综合实力较强的军民融合式协调发展的现代企业集群。
公司现有员工17000人,下属独立法人企业15家,包括船舶制造厂1家、船舶动力配套生产厂7家、舰船仪表厂5家、辅助设备制造厂1家,风力发电成套装备公司1家,分布在长江、嘉陵江沿岸的重庆市区及所辖永川区、江津区、涪陵区、万州区等地。
经过30年不断优化调整和改革创新发展,已经拥有总资产近300亿元,经济总量已达200亿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2万余台(套),高精尖设备近2000台(套),具备各类大型重型装备及系列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服务保障能力。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6000人,其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1700余人,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的专家60余人。
重庆船舶工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门类和研制体系,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能力和竞争实力。公司先后有100多项产品被国家评为优质产品,获得过国家金奖、银奖、科技成果进步奖等荣誉称号。公司产品不仅应用于国内的船舶、航天、航空、兵器等国防领域,还广泛用于交通(铁路、水运、汽车)、能源、环保、电子、石油、化工等国民经济重要领域,还远销到美洲、欧洲、非洲及亚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十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际知名企业有广泛的合作,德国克罗姆公司、美国GE公司、卡特彼勒公司、丹麦KK公司、南非谢菲尔公司、美国船用齿轮等数十家公司进行了经济与技术产品合作或合资办厂。
重庆船舶工业公司按照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坚持军工、船舶、非船并举,坚持以军为根,船为本,非船为支撑的战略发展思路,确定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目标——“两步走、两翻番、三并举、三实现”。第一步,到2015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50亿元;第二步,到2020年,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在201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500亿元,实现建成中国最强的中小特种船舶制造基地和舰船动力配套基地;建设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装备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创建集团公司最具特色的非船产业与产品开发基地的目标。